1934年10月10日,长征出发的第一天
一、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1933年到1934年夏季,蒋介石发动了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行动。红军在此时正处于发展阶段,而错误的军事指挥导致了这一战役的失败。红军当时的领导人博古和李德,过于倾向于冒险主义,完全忽视了毛泽东提出的合理战略,即集中兵力、诱敌深入、运动歼敌。相反,他们采取了分兵把口、打阵地战的策略,结果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惨败。
展开剩余87%瑞金苏区曾是红军的强大根据地,其总人口为435万,红军兵力达到10万,覆盖面积约8.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瑞士和丹麦两个国家的总面积。然而,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的活动区域缩小至仅剩瑞金、会昌、于都、兴国、宁都、石城等几个县城,周围被国民党军队严密包围,形势日益危急。为了生存,红军决定放弃这一狭小的根据地,开始向西突围,最初的目标是突破国民党军的包围,前往湘鄂西与红2、6军团会合,创建新的根据地。当时这次行动被称为“突围”或“西征”,还没有正式称作“长征”。
二、1934年10月10日的关键时刻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的主要机关和人员在江西省瑞金市的云石山乡丰垅村马道口集结。这里是长征的起点,重要的决策和部署都在此地作出。马道口的梁氏祠厅,建于清光绪年间,占地743平方米,是这一时期中共中央的驻地。原本,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就设在沙洲坝,而在1934年7月,这些机关迁移到了马道口。从这座祠堂开始,长征的伟大历史篇章悄然拉开。
三、毛主席也在这一天集结
1934年10月10日,毛泽东从他位于5里之外的驻地——云石山古庙赶到马道口集结。他被编入军委一纵队,随军出发。与他同行的还有许多重要人物,包括秦邦宪、李德、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等人。整个纵队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紧张,同时也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
四、部队行动的安排
为了便于行动,红军总部决定将中共中央、中央政府、军委机关以及直属部队分为两个纵队。
- 第一野战纵队,也被称为“红安纵队”,是全军的总指挥部,主要由红军总部和干部团组成。这个纵队由叶剑英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钟伟剑担任参谋长,王首道担任政治部主任。第一纵队下辖四个梯队,兵力约4693人。
- 第二野战纵队,代号“红章纵队”,由中共中央机关、苏维埃政府机关、后勤部队、卫生部门等组成。该纵队由罗迈(李维汉)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发担任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其参谋长为张宗逊,政治部主任为邵式平。第二纵队共有9853人。
五、长征的起步
1934年10月10日傍晚,两个纵队从瑞金马道口、梅坑等地陆续出发,目标是于都河北岸与各军团集结,开始向西突围。就在这一刻,举世闻名的长征正式开始,被称为“地球上的红飘带”。云石山的马道口,成为了这条红飘带的起点。
六、第一夜的宿营地
在这一天,红军第一夜宿营地设在麻地圩。红军挑着沉重的物资,沿着崎岖的小路,跋涉了七天七夜才到达麻地圩。当地的钟运贵一家热情地接待了毛主席,毛泽东住在钟氏厅堂的右上厅。麻地圩这个小村落,主要由钟、刘等姓氏的几十户人家组成。毛主席在这里住了两三天,周恩来则住在村里的刘家厅堂,休息和准备后续的行动。
七、红五军团的坚守
此时,红五军团仍然滞留在兴国,与北面进攻的国民党军作战,为中央红军的战略大转移赢得宝贵的时间。红五军团的军团长董振堂和政委李卓然带领着12168名红军战士,执行着“绝命后卫”的任务。这支部队一直担任长征中的后卫,特别是在著名的“绝命后卫师”陈树湘领导下的三十四师,为长征的顺利展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八、九军团的行动
与此同时,九军团也奉命前进,目标是会昌城西北的珠兰埠镇。红九军团的军团长罗炳辉和政委蔡树藩,带领11538人开始了紧张的行军。九军团的出发地被认为是长征的另一个关键起点——长汀县钟屋村,后来被称为中复村。长汀县曾被誉为中央苏区的“红色小上海”,在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
松毛岭中段是长征的重要关口,如果敌人封锁这两个通道,长汀就无法被攻破,瑞金的安全也能得到一定保证。然而,在9月29日,红九军团与敌人的激烈战斗中,阵地被敌人摧毁,红军与敌人进行了长时间的肉搏战。由于弹尽援绝,红军不得不撤退,九军团最终从松毛岭撤回到长汀县钟屋村。松毛岭战役历时七天七夜,红军付出了6000多人的代价,最终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结语
10月10日这一天的事件,标志着长征的开端。从这一刻开始,红军将面临无数的艰难险阻,但他们的勇气与信念,让这段历史铭刻在人们心中。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也为世界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发布于:天津市富明证券-十大配资公司-配资操盘股票-配资网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